(1)确认缺陷。对所有焊缝进行100%UT检验(包括焊缝两侧扫查及焊缝表面扫查),标出裂纹的位置、长度、深度及方向。如果整条焊缝都有缺陷,建议刨掉整条焊缝重新进行埋弧焊接,局部返修建议采用焊条电弧焊。
(2)刨前预热。预热温度为110~170℃,预热温度检测位置为焊缝两侧不小于150mm,加热范围为距离缺陷四周500mm以内。如果证明可行的话,可考虑降低刨前预热温度或取消刨前预热。更多知识:http://www.ybxlxgg.com
(3)气刨。气刨范围为裂纹缺陷两端向外、完好焊缝不少于50mm处向中间气刨,刨槽两端为圆滑平缓过渡,过渡面与垂直线至少大于45度。
气刨碳棒角度应在60度以下,尤其是在将要到达裂纹处,角度应尽可能小。
(4)打磨。打磨至无黑皮(渗碳层),打磨之后的表面应平滑过渡,不应有尖锐的深坑。
(5)冷却至合适温度后做渗透检测(PT)。
(6)打磨。依据渗透检测(PT)的结果指导打磨,打磨至没有红线为止。
(7)磁粉检测(MT)。打磨好后做磁粉检测(MT),确认没有残余裂纹。有裂纹的话,则继续打磨,直到MT检测出没有裂纹为止。
(8)清除MT和PT残余液体。完全去除裂纹后,清理PT和MT残余液体,以免影响焊接质量。
(9)焊前预热(与刨前预热要求相同)。焊前预热可有效防止或降低冷裂纹倾向,要根据具体使用的钢材的碳当量以及焊接件的具体结构选择适当的预热温度。推荐的预热温度为110~170℃,预热温度检测位置为焊缝两侧不小于150mm,加热范围为距离焊缝500mm以内。
(10)焊接。严格按照补焊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焊接参数进行焊接。焊道宽度不超过15mm,能分道就分道。 如果采用焊条电弧焊返修,S355钢级的返修建议使用CHE58-1(即J506Fe-1,相当于AWS E7018-1)焊条。如果采用自动埋弧焊工艺,焊接材料、焊接规范等与原来进行埋弧焊接采用的一样。焊接收弧处必须要打磨至圆滑过渡,留意是否有弧坑裂纹或夹渣。 (11)焊后保温、缓冷。焊后保温、缓冷与前面3.5所述一致。
(12)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能使扩散氢逸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降低焊后残余应力的影响,对一些脆硬倾向较大的钢还能韧化热影响区和焊接组织,在工程上对某些刚度较大的焊接结构专门进行“消氢处理”、“消除应力热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广泛应用,其目的就是去氢,降低拘束应力。推荐的热处理制度是:焊接完成后立即用陶瓷电毯加热至200℃,保温2小时后关电缓冷。 如果证明可行的话,可考虑取消焊后消氢热处理,只做保温、缓冷即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13)焊接完成48h后按技术文件或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NDT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