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2010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年份。一方面,它仍需重视经济复苏基础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兼顾为“十二五”发展引航的角色。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努力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是“十二五”时期重大的战略任务。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第六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结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装备工业的发展思路。张相木强调,装备工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期间,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实施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战略目标是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
在政策取向方面,国家将出台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的政策措施,包括重点解决此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尚未落实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政策的编制与实施。
世界制造大国还不是强国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目前可以称得上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张相木首先介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他说,从发展速度上来看,2001~2007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每年以30%速度增长,“这确实是非常高的速度”。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来看,2008年将近有两万亿美元,与美国差不多,比日本和德国都要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装备制造大国了。”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从2001年,特别是2003年开始,我国发展比较快,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特别是在重大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有一批又一批的自主创新装备研制出来并投入生产,对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装备。从进出口来看,我国机电产品的进出口额已经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0%以上。在出口产品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品牌和品牌的知名度也在增加和提高。
张相木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制造业出现了全面的下滑,中央采取了一揽子计划以后,全国工业保持了稳定较快的增长。从2009年的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来:全国GDP增长8.7%,全国工业增长11%,装备制造业增长13.8%。有几个行业是特别突出的,一个是汽车,2009年产量1370多万辆,销售1360万辆,同比增加48%和46%;另一个是船舶,2009年完工量增长40%以上。
在谈完成绩后,张相木指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技术水平上,产品还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全球的知名品牌和高端产品,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三是整个装备工业产业集中度太低。“我们按市场集中化指数进行了统计,前10家企业的总量,美国是58.4%,日本是53.4%,中国是7.5%。我们的集中化指数太小,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的龙头企业,没有大企业。”四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总体上是中低端,低水平的东西太多,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市场竞争也属于过度竞争。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能也不足,许多高端领域被外商占领。
“这些方面总结起来看似很糟糕,如果以此来做我们的‘十二五’规划,起点就会很低,我们制定的规划可能就会保守。”张相木说,“我们应该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因为我们有的领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比如说,汽车行业年产200万辆的企业已经不止一两家,产业集中度有很大的提高。2009年,我们的机床使用是全球第一,生产也第一了。所以,我们制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全面来看,进行准确的定位。”
坚持五项原则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张相木表示,围绕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二是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自主技术、自主标准和自主品牌。三是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要坚持以下几项指导原则:一是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按照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上下真功夫,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二是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出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把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技术和装备,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着力消除体制障碍,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四是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若干战略性和前瞻性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五是把加强技术改造和推进两化融合作为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的长期任务,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
目标取向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引航
在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总体战略目标指引下,张相木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取向: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和水平大大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产品率超过30%,获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速达到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等。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局部优势,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集聚群,新兴产业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现代制造业的比重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0%以上。
三是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常规装备制造业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左右,基础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自主化率达到80%左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等。
四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取得长足进步,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
五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率达35%左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基础上实现装备制造业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据张相木介绍,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装备制造业强国是“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具体任务可大体细化为: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跟装备有关的,一个是大型飞机,另一个是高档数控机床和重大装备;要加速重大装备自主化;大力发展基础配套产品。二是实施自主品牌和质量振兴战略,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三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加快重点行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体系。五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六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七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八是推进绿色制造,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
中国装备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第六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形势。他说:“从总体上来看,有机遇也有挑战。谁大于谁不好说,但有的挑战很有可能转化为机遇。”
从挑战来看,虽然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复苏迹象,但基础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的供给和需求结构都面临调整的压力。所以,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趋势,并积极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试图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另外,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国家面临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多。这些不仅会加剧国际竞争,而且可能延缓高端产品向我国的转移,加大一些关键领域对我国的技术输出控制。虽然,我们装备工业出口占比不大,外贸依存度不是太高,但希望外贸出口很快恢复起来也还是不太现实。还有就是外需的萎缩希望通过内需的加大弥补回来,也还是有问题,因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也存在一定的制约。
从机遇上来看,扩大内需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方针,各个行业都应立足于扩大内需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当然,该出口还是要出口。这样一来,包括一些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等,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市场空间。另外,各个行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以及节能减排工程的实施,这些都会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还有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和一些新趋势,为我们装备工业“引进来,走出去”创造了一些条件。另外,从机制角度来看,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我国装备工业形成了“倒逼机制”,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总的分析我们装备工业,甚至是整个工业的发展,过去的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依靠‘要素投入支撑’,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的拉动,也就是通过量的扩张来达到现在这个程度的。这不是错,因为对不同发展时期,有的阶段是必须要经过的,是不可逾越的。但总这样是不可以的,不能持续的,难以为继的。这是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要考虑的。”张相木强调。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