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全球的半壁江山。随着内需动力不足,中国钢企转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国际市场。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首次突破1亿吨,达1.124亿吨,同比增长20%,约占中国钢铁生产量的10%。中国钢材出口日益增多正在给欧美钢企带来危机感,也令中国钢材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今年1-8月,共有来自20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8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03.21亿美元;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49%,涉案金额同比上升了94%。其中又是以钢铁产品居首,共计35起案件,涉案金额58.86亿美元,占今年同期全部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的约一半,案件数量和金额分别上升了40%和63%。中国也一直是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就在11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声明,初步认定从中国进口的碳钢与合金钢定尺板(简称CTL板)28%。基于倾销幅度的初裁结果,美国商务部将通知美国海关对中国出口的上述产品征收相应保证金。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去年从中国大陆进口的此类产品金额为7030万美元,从中国台湾进口的此类产品金额为2100万美元。
徐向春表示,上述通过反补贴反倾销的征税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有像美国发起的“337调查”,还有的就是在国际会议上以中国钢铁的产能过剩向中国施加压力。”今年的5月26日,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输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宝钢、河钢、武钢、首钢、沙钢、鞍钢等40家中国钢企,这也是中国钢铁贸易史上首次遭遇“337调查”。
徐向春强调,一个国家的钢铁产业即使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下游用户欢迎,其出口也存在着隐形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可以用市场份额来衡量,一旦超过20%,也将遭遇到进口国钢厂的强力抵制。如果再叠加上经济衰退或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更易成为众矢之的,倾销、补贴,环保、劳工、质量乃至汇率、产业政策等都可能成为实行贸易摩的借口,不达目的不罢休。 11月2日发布的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7元/吨,环比上行14元/吨,继续创年内新高,且连续18期上涨。这是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自2012年以来首次突破600元大关。从跌跌不休,到进入“疯涨”的快车道,煤炭价格大逆转,煤炭产业呈现新特点。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教授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煤炭产业的“政策底”和“市场底”已经形成,向好发展的拐点已经出现。不过,考虑到产业复苏基础仍然脆弱,煤炭产业仍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转型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