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计算、中央监控系统……这些新技术手段正被广泛运用于资本市场稽查执法,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思路下,监管部门不仅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拿出了“零容忍”的态度,也拿出了“零容忍”的手段。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上证报记者,去年证监会稽查执法探索使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依托大数据平台,用精确制导的线索引领调查、服务调查,让证券违法者“无处遁形”,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证监会稽查执法的生态。
针对今年的稽查执法工作,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提出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据介绍,证监会已在制度化保障线索发现及处理效率、预判和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实施举报奖励制度、加大行刑衔接、多部门境内外协作打击违法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正与公安及司法机关密切沟通,配合进行操纵市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等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并将研究起草欺诈发行、信息披露等主要证券期货罪名刑法修正案,以完善刑事法制基础,为稽查执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大数据稽查推升办案效率
统计显示,去年全年,证监会共受理违法违规有效线索603件,启动调查率达到91%,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年中新增立案案件302件,比之前三年的平均数量增长23%。
数据大幅增长的背后,是科技手段运用带来的效率提升。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16年证监会稽查执法采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手段,依托中央监控系统大数据平台,狠抓线索源头、拓展线索来源,提升了线索发现分析工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同时用精确制导的线索引领调查、服务调查,让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者无处遁形。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改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同样也在重塑证监会稽查执法的生态。”这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运用大数据思维及技术,证监会发现、分析、解决证券期货稽查执法中所遇问题的能力,以及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均显著提升。
证监会稽查执法人员从三个方面向上证报记者“解密”了大数据稽查:
首先,证监会通过建立中央监控系统平台实现了数据集成。现场检查、专项核查、市场监察、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等多种线索发现渠道的线索信息,被大规模、集成化、系统化地整合到中央监控系统平台中,实现了线索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其次,通过“数据建模+机器学习”的方式构建了类案辅助分析模型。以沪深交易所近年来类案线索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证监会建立了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老鼠仓”等违法行为的类案模型,并引发机器学习因子,对类案模型不断优化,以洞察各类违法行为的重点特征。
另外,证监会还充分利用人工监控的经验,分门别类梳理出某种异常特征在各种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方向,多维度地对异常账户进行分析、甄别。
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证监会稽查执法部门对各类违法违规线索的敏锐性大大提升,智能化分析水平也显著提高。证券市场违法者正面临一张越织越密实的“天罗地网”。
构筑执法防线盯住两个关键词
技术手段使证券期货市场稽查执法工作迈上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新台阶,而监管部门在构筑更坚实执法防线的过程中盯住了制度、协同两个关键词。
据统计,2016年证监会新增的302件立案案件中,内幕交易、信息披露、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市场类案件分别占比21%、33%、10%和15%,与此前几年相比,市场违法违规案件的结构正在趋于均衡。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制度建设方面,证监会着重进行了改革线索发现及处理机制、加强预判及快速反应、畅通举报渠道等三方面工作。
具体而言,去年证监会印发了改进和加强证券期货违法违规线索发现处理工作的专门文件,有针对性地完善了线索会商等制度,同时对线索发现的范围、规范要求和主体责任予以明确,做到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线索。
同时,根据“打早、打小,通过及时执法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证监会对市场和舆情关注的敏感线索越来越重视,提出了“即时关注、即时分析、即时反馈”的工作要求。
另外,证监会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中心成为其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自2013年成立到去年10月,举报中心共收到各类举报材料16393件,在举报奖励制度下,举报者最高可以获得30万元的奖励。
制度建设为执法防线提供了基础保障,执法协作则大大拓展了行政执法的覆盖范围。
前述负责人表示,证监会稽查方面的执法协作着力强化了三个领域:一是探索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密切协同、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大跨境监管协作,联手打击跨境违法活动;三是与其他部委实现多部门协作,提升执法效能。
截至2016年底,证监会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证券期货涉嫌犯罪案件55起,同比增长34%。目前公安机关已对45起案件立案侦查,12起案件取得重大进展。
去年全年,境外监管机构向证监会请求协查案件142件,证监会请求境外监管机构协查案件36件。首例利用沪港通实施的跨境操纵市场案在去年成功查办。同时,证监会已与人民银行、网信办、国税总局、审计署等单位探索形成了多方面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