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幅20%,前四个月,履带式起重机行业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2009年,由于下游产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一度导致履带式起重机需求的持续下降;今年,随着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批和资金逐渐落实到位,市场又再度向好。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企业涉足履带式起重机的研发和制造,迄今为止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一批知名的履带式起重机生产企业,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低成本扩张的企业,履带式起重机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
直到最近两年,同质化这块坚冰似乎才开始出现裂痕——中小吨位产品基本上实现国产化,大吨位产品的吨位记录不断被打破———随着本土品牌的技术掌握能力的近一步提升,对占据技术高点的欧美企业已经可以望其项背。
千吨级不再是梦
5月29日,徐工QUY1000型履带式起重机正式下线。
在此之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抚挖重工和中联重科业已相继推出自己的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抚挖重工更是将亚洲制造的履带式起重机的最大吨位记录揽入怀中。
至此,处于履带式起重机生产企业第一方阵的四家企业——抚挖重工、徐工、三一、中联重科的产品全部突破千吨级。
中联重科更是放言,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将推出3200吨履带式起重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即将追平由特雷克斯保持的履带式起重机全球最大吨位的记录。目前,特雷克斯吨位达3200吨的CC8800-1TWIN型履带式起重机仅生产了两台,其中一台被中国核工业中原建设有限公司购入,目前正应用于山东海阳核电站的施工工地上。
而千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目前的全球保有量也不过几十台,散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大型建设工地上。随着我国能源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市场正在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履带式起重机市场,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需求量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核电、风电等能源项目的装机容量的不断提升,对履带式起重机的吨位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前,具备研制千吨级以上履带式起重机的企业屈指可数,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不仅将打破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如果能在出口方面取得突破,甚至有望使得全球的超大型履带式起重机需求倒向“中国制造”。
但不得不说,超大型履带式起重机的研发制造绝不是对模块的简单几何式放大。中国企业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研发成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三家企业几乎同时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正是全行业厚积薄发的成果。
中小吨位产品受青睐
与汽车起重机不同,履带式起重机的吨位范围划分相对较大。600吨以上的产品才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吨位。中国中小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的技术突破较早,在这个领域,基本已经是本土品牌的天下。
中小型履带式起重机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应对多种施工工况。其稳定性能又优于同吨位的汽车起重机,一直是吊装公司关注的焦点。无论是2008年的奥运场馆,还是今年的世博园场馆建设,随处可见本土品牌的履带式起重机在其中忙碌的身影。
50吨履带式起重机一直是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使用中的主力产品。截至目前,今年各企业的市场表现也是如此。比如,抚挖重工的50吨产品正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此外,其200吨、80吨产品的销量也非常不错。
在大吨位产品逐渐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小吨位产品已经迈向了国际舞台。行业内部分企业,中小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已经可以实现批量出口。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履带式起重机的可靠性还有待近一步提高。一位用户说,根据他的体会,中国企业每卖出一台产品就会派一名维修人员跟踪服务。中国企业正是通过良好的售后服务来弥补了产品可靠性不足的缺点,但是,用户对产品的期望是零维修。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市场发展良好和高利润率这两个特点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到该产品的研发上来。近年来,宇通重工、福田雷沃重工、柳工等企业相继进入这个领域。新近进入工程机械领域的熔安重工也将履带式起重机列入了自己的产品名录内。目前,行业的整体需求仍是刚性的,这个态势将一直延续在我国能源建设的高峰期,所以,现在的市场容量为新进入者提供了不错的机遇。
由大向强的转变
和绝大多数工程机械产品一样,我国履带式起重机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没有能够真正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但是,随着全行业在大吨位产品上取得的连续突破,让我们看到,行业的崛起步伐已经逐渐扎实。
同质化是企业面对的最大困扰。行业内的企业虽然不在少数,但产品却高度相似。我国早期的履带式起重机的几家企业引进的都是日立和神钢等日本企业的技术。特别是一些小企业的参与,他们从这一领域仅有的一些科研院所购入图纸,使得在小吨位产品上,行业呈现出低成本扩张的恶性循环。目前,这种状态似乎要被打破。
抚挖重工QUY1250的总设计师罗琰峰今年才29岁,整个设计团队几乎都是“80后”工程师,而且,为了赶制这台产品,他两度推迟了自己的婚期。如此年轻的研发队伍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行业的人才储备已初具规模。而严谨、执着的态度也让人们看到年青一代设计师给行业带来新变化的希望。
同时经过优化了的模块化设计,使得抚挖QUY1250起重机在运输时具备了极大的便利性。这些人性化设计已经逐渐体现出中国企业具备了良好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已经不再追随早期学习的日本技术,开始转向更成熟的欧美技术。
在行业由大到强的过程中,履带式起重机的核心零部件对国外先进企业的依赖度仍很高,不仅仅是工程机械产品常见的液压系统、发动机等,连关键部位的钢材也必须依赖进口,零部件制约这个问题不仅仅指零部件的制造企业,也包括一些原材料生产企业。
目前,主机制造企业只能依靠进口来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企业正在致力于优化和统一配套件的品牌和型号,以尽可能地降低受制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