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频道 » 企业动态 » 正文

解读中联重科做大产业集群之密码

来源:全球起重机械网  人气:4057  作者:admin
|
|
|

 在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工程建设现场,两大主体厂房的钢结构正在紧张吊装中。该工业园将主要用于中联专车公司起重运输车辆、高空作业类车辆等产品的加工制造及混凝土搅拌站的研发生产,计划于今年11月底完成主要生产厂区建设工作。

  2009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受市场需求骤减影响,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中联重科的产业集群蓝图却在逐步实现。目前,中联重科已形成了包括中联重科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望城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汉寿工业园、益阳沅江工业园、陕西渭南工业园、上海工业园、意大利CIFA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在内的主要产业基地。其中,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土方机械、专用车辆、专用车桥6个事业部已经完成百亿规划,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无独有偶,在近日《中国工程机械》杂志社评选的“2010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行榜”中,中联重科以30.41亿美金的销售额由2009年的第二十名跃升至第十名,业绩增长达到53.12%,营业利润率高达13.15%,成为全球前50强中上升最快、营业利润率最高的企业。

  “我们现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有了好的产品,才能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有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不断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了解中联重科的发展情况后,勉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产品有竞争力,同时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争取突破更多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主创新的路径会有不同的选择。中联重科走过的是一条‘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当回过头来看这条路时,其所承载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把技术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做大了一个企业,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国家级的研究院带入了市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得以继续发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产业化”

  谈到中联重科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历程,不得不提到中联重科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成立于1956年的长沙建机院,是国内唯一从事建设机械研究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的综合型科研院所。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科研开发的“国家队”,建机院的成立和成长与国家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持续投入紧密相连。50多年来,国家下达的数百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新产品设计任务在建机院完成,如人民大会堂的钢结构设计,刘家峡水电工程、北京地铁工程、青藏铁路前期勘测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此外,建机院先后为全国80%以上的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了科研新产品设计的技术,每年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100亿元以上。

  国家的持续投入,使建机院担当了工程机械行业技术输出中心及标准制订者的角色,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在工程起重机、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产品的科研、新产品开发、标准制订等方面,长沙建机院真正地发挥了国家队的技术支撑作用,大大促进了全国工程建设机械的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不过,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观念深入各个产业领域,计划经济时代架构的国家“大科研”体制,直接导致产业、科研“两张皮”,多年积淀的自主创新成果缺乏直接转化的机制,研究院只能依靠卖图纸维持生存,无力进行前沿的技术开发。

  “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真正决定自主创新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和速度。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在科技成果扎堆的高校、科研院所仍然显得尤为突出。”詹纯新说。

  1992年,长沙建机院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长沙建机院7名员工借款50万元,创立了中联公司。第二年,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就在中联诞生。

  不过,产业化的进程并不顺利,产品参照欧洲技术,很快出现“水土不服”,施工中问题不断,中联重科的技术人员像救火队员一样,穿梭于各地。一边是供不应求,产品利润丰厚;一边是技术硬伤,质量亮起红灯。

  两难之间,詹纯新果断抉择停产停售,静下心来搞第二代。1994年,也就是中联成立的第三年,适应国情的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下线,并迅速占领市场。

  由于技术和市场实现了无缝链接,中联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以年均6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年盈利近300万元,1994年开始扶摇直上,盈利近1000万元;以后连续多年的盈利都几乎翻番。

  中联重科的成立,科技成果得以转化,自主创新的价值得以体现,研究院也逐步变成了一个科技型企业。短短18年,通过持续创新发展,中联重科从零起步,以年均60%以上的增长速度滚动式超常发展,成为总资产278亿元,员工21000多名的全球化企业。目前,中联重科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并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前十强。

  “这就是科技产业化的魅力所在,技术一旦与市场结合、与资本结合,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命运,也是科技人员的命运、一个企业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詹纯新说。

“产业进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

  2010年3月22日,由中联重科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制造的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式起重机,在武汉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大桥局”)正式签约。该塔机的开发,标志着我国工程用超大吨位塔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彻底被改写。

  “双方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也是优势互补,两者的合作显示了我国相关领先行业的自主创新实力,‘世界第一’塔机打上了‘中国创造’的深深烙印。”中铁大桥局董事长梅权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据介绍,D5200—240塔机最大起重能力240吨,起升高度210米,标定力矩为5200吨·米,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式起重机,能将240吨的重物吊高至210米,相当于一次将60头成年大象吊高到70层楼的高度。该塔机除了用于马鞍山长江大桥施工建设外,还将服务于中铁大桥局今后的铁路施工、高速铁路桥梁施工等建设项目,对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等大型建设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有国家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18年来,中联重科始终注重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相继研发了一大批我国施工领域急需而又领先世界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专用装备。特别是2009年,中联重科研发全面提速,全年共完成168个新产品开发,平均每1.5个工作日就有一个新品问世。目前,中联主导产品已涵盖13大系列、350多个品种,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产品类别最齐全的企业。

  在产品开发上,中联重科把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人机工程水平作为研发方向,使产品更加人性化,而且注重提高产品对环境的友好度,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使产品更富生命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比如能就地回收、循环利用沥青的高等级路面热再生重铺机组、铺设管线可以不再挖开路面的水平定向钻、垃圾清扫填埋设备等。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以产品信息化为突破口,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中联重科生产的各类主导产品,均采用了许多高技术含量的信息自动化控制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业竞争力。

  去年以来,中联重科完成了多项重量级新品开发,多个产品创下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成功研制出全球最长臂架的三桥底盘泵车、全球最长四桥6节臂泵车、国内最大的塔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越野轮胎起重机等。为满足建设低碳城市的需求,还率先研发了18款以新能源为动力的城市节能环卫装备。有两项成果分别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两项产品同获中国工程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中联重科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唯一的集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重点试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掌握了工程机械大型结构件轻量化技术、新能源动力控制技术、起重力矩精确控制技术等一批核心技术,为公司今后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原动力。

  自主创新在中联重科的实践有目共睹,不过,在詹纯新看来,最终目标是要使在中联重科转化的科技成果,能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最终使整个行业的科技化水平提升。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企业的一枝独秀,而是企业群体的创新和共享。科技成果不转化,实现不了价值;转化以后不推广,则不能带动全行业的竞相发展和螺旋上升。这也正好印证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一经出现,必然引起广泛的模仿,模仿引发创新的浪潮,推动经济走向繁荣和高涨。”

  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中联重科充分利用企业国家技术中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优势,搭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大共性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支持全行业发展,使行业整体受益。

  以中联重科创业的第一个产品混凝土输送泵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份额。由于国内混凝土配比不规范,进口产品只能泵送按严格标准配置的“细粮”,中联重科通过自主创新,逐步形成更适应国情、能吃“粗粮”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行业内得到推广。2000年,中联重科又以“高浓多相混合料输送成套设备”项目上市融资,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提高质量,2009年,混凝土输送类产品销售达80亿元。由于中联重科自主创新带来高利润,高利润带动其他企业仿效和竞争,竞争又促进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国产混凝土输送泵的国内市场份额,反而从不足5%提升到95%以上。

  现在,中联重科的工程机械耐磨材料技术、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混凝土超高压泵送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性、原始性创新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各类产品,为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自主创新需要全球视野”

  2009年底,全球工程机械一流品牌意大利CIFA中国基地,在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麓谷工业园正式建成投产,此举标志着中联重科向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坚实一步。

  “自1993年试制我国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以来,中联重科就瞄准国际同行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谈及2008年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詹纯新意犹未尽地向记者介绍,这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准的技术迅速为中联重科吸纳,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的领导地位第一次被中国企业占据。

  工程机械行业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铸就了一批像中联重科、徐工这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与外资、合资等国际知名品牌相抗衡。

  回顾10年前,国外品牌占领了我国工程机械一些主要机型的大部分市场,如今我国工程机械产品不但把国外品牌挤出我国市场,基本占领了除挖掘机以外的所有市场,而且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工程机械强国。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8家,中国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科技竞争的全球化,‘国内第一’早已显得苍白无力。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支撑起国家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战略占领更多的制高点。”詹纯新说。

  进入21世纪,中联重科以系列并购成为国内工程机械三大巨头之一,2008年起,中联重科更是相继并购了陕西新黄工、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意大利CIFA、信诚液压等五家公司,在土方机械、散料运输机械、工程机械专业车桥等领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基地。而其中海外收购意大利CIFA尤其令人关注,此举使中联重科一举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最大制造基地。

  有媒体指出,中国机械工业的制造平均成本约比欧美国家低30%左右。中联重科目前的制造和成本优势,如果能够与CIFA的管理、技术、品牌、渠道较好整合,则新企业的竞争力必然进一步改变现有的世界竞争格局。

  其实,此次对CIFA的收购,对中联重科而言,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中联重科是一个内部增长和外部收购同时并重的企业,但是,中联重科此前的收购,几乎都是产品线的扩张,虽然横向扩大了企业的地盘,立竿见影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对詹纯新来说,这些并购整合的完成,最多不过是积累了收购经验,考验了企业文化的包容能力,而收购CIFA并将其完成整合,则是一次将企业管理和竞争能力提升到国际一流企业的机会。这不仅直接影响混凝土机械产品线,而且将全面覆盖中联重科的其他产品线,将其他产品线的竞争能力提升到国际水平,企业的获利能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

  “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收购国外企业,都要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要通过灵活的人才机制,不断引进和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我们收购了意大利CIFA公司后,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保留了CIFA的核心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在市场、技术、制造、信息化四方面国内外协同,把金融危机对意大利工厂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中联重科监事会主席龙国键说。

  “CIFA对中联的发展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作用?一直是我最关心的问题。现在看来,收购CIFA,就是再多十个亿也值得。”在对比CIFA产品与中联重科产品的各种细节时,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在视察CIFA供应链中国基地时表示,要在钢结构、电液控制系统优化等方面仔细对比技术差异,充分研究、吸纳、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增强中联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自主创新的全球视野,决定了我们企业的使命不是对国际标准的仰望,而是要把中国的标准变成世界的标准。但国际标准的制订权往往集中于技术金字塔的顶端,如果不能进入这个‘俱乐部’,失去的是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詹纯新说。

  近年来,中联重科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产品课题675项;承担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和“863”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33项、专题62项,主持、参与了318项次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负责起草的国家行业标准中有187项为现行的有效标准。在工程机械行业,中联重科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具有投票表决权的单位,而且去年主持制订了两项国际标准,正代表全行业利益,发出中国的声音。

  全球化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目前,在全球市场中,中国的相对优势在于低端制造业,使其能够利用庞大而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进而产生世界市场上最低的价格,“中国价格”这一称谓已作为新的全球标准而声名远扬。

  但是,大量证据也表明,像中联重科这样以产业报国、科技报国为己任的大型民营企业,在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中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国家层面讲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到企业,就是要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以及本行业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做好产品结构的调整。”今年“两会”期间,中联重科监事会主席龙国键在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时这样表示。

  “两年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的中国企业,发展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詹纯新对记者说。

文中内容、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移动版:解读中联重科做大产业集群之密码

相关信息

  • 菲亚特动力科技成为SLOW FISH官方合作伙伴
  • 菲亚特动力科技继续在可继续领域活跃发力,于2020年12月宣布与SlowFood(慢食)协作,成为SlowFish2021-水循环的官方协作伙伴。本届活动将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展开。从6月3日起在意大利利古里亚(L...[详情]
  • 徐工XR360E大战湘江,助力飞虹跨越
  • 湖南长沙,一座飞虹又将跨越湘江两岸,面对一江碧水徐工XR360E来助力。 近来,长沙暮坪湘江特大桥正式开工建造,其主桥结构采纳钢桁架飞燕式拱桥方式,点缀于江面上,远远望去,像飞燕展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