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俨然成为准备金率的配套工具:今年上半年央行累计通过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净投放1.44万亿元资金,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用以缓冲准备金率六次提升后对流动性造成的紧缩压力。
然而,到了下半年,由于公开市场资金解禁规模下降,“先用准备金率收、再用公开市场投放”的数量化工具组合恐将面临挑战。
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今年上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在资金回笼方面最“不作为”,即使考虑到滚动操作因素,回笼资金规模仅为22000亿元,创下了近五年来的低点。其中,央行票据发行规模仅为9000亿元,创下了近六年来的低点。
公开市场不作为的背后是准备金率的频繁使用。自今年1月份以来,央行连续六个月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今年6月准备金率达到20.5%,创下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来的历史纪录。密集上调后的结果则是,除了2、3月份以外,每当准备金率实施日前后,银行间资金市场资金面便会骤然紧张。其间,一旦叠加月末、长假等因素,资金价(1499.30,-3.50,-0.23%)格更是加速飙升,特别是在1月和6月份,由于春节、银行中报考核等因素,短期资金价格水平屡创近年新高。
因此,在资金面已经全面抽紧的情况下,公开市场则成了流动性的缓冲地带:通过到期资金的释放,补充资金短期缺口,缓解流动性压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开市场除了在3月份净回笼2700亿元资金外,其余数月均在向市场净投放资金。其中,1月份和6月份的投放量最大,合计占上半年净投放总量的六成。
在结构方面,公开市场在今年上半年大量使用短期正回购工具,其用意也在于平滑逐月到期资金,增加对流动性调控的灵活性。在22000亿元的回笼总量中,正回购的占比达到了六成以上。
但是,这种以准备金率为主、公开市场为辅的数量化工具组合,有可能在下半年遇到挑战。原因就在于,今年下半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降至1.02万亿元,不及上半年的一半。其中,三季度到期量合计为8000亿左右,仅比6月份一个月多出2000亿元。第四季度则是“旱季”,总计到期资金约为2000亿元。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短期冲击之外,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后对流动性的中期影响将在下半年显现。中金公司在其报告中测算,由于准备金率的“滚雪球效应”,假使三季度准备金率不再上调,同时公开市场净投放为零,则银行的超储率将继续保持在低位。如果外汇占款月增量下降至2000亿元量级,则超储率还会进一步回落,资金面将不容乐观。申银万国则预测,下半年准备金率上调的时点虽仍取决于外汇占款的状况,但其上调频率将明显小于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