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高空作业需求的不断提升,高空作业平台新技术、新结构不断涌现,尤其在复杂环境下使用的适应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新技术取得了很多如破。从技术看,我国的高空作业平台产品类型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臂架式高空作业平台主要生产企业有湖南星邦、湖南运想、浙江鼎力、湖北孚曼、京城重工等;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主要生产企业有浙江鼎力、湖南星邦、湖南运想等;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主要生产企业有杭州赛奇、浙江鼎力、京城重工等;高空作业车主要生产企业有徐州海伦哲和杭州爱知等。上述国内产品中,臂架式、剪叉式在高度、底盘和行走类型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在升降同步性方面有较大的技术突破,在结构的多样性和最大高度等方面处于领先,但在外观造型、工业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品牌的知名度看,中国企业还不能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提并论。尽管近年来国产品牌有较大数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仍以一般产品,甚至是低端产品的姿态获取订单。在国内市场,国内品牌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市场方面表现并不令人如意。总之,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国内产品在技术档次、用户的信任度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和当前国际发达地区相比,我国高空作业平台产品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产品结构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高空车仍以折叠臂为主,而国外发达地区以性能更为优越的伸缩臂和混合臂为主。二是小型产品和大作业高度产品缺少。我国低作业高度产品大多使用轻卡底盘、折叠臂结构,由此造成该类机型偏大。国外先进的低作业高度产品使用微卡底盘、伸缩臂(或混合臂)结构,真正实现了产品小型化。在作业高度方面,芬兰博浪涛、德国Ruthmann、奥地利Palfinger都有作业高度超过100m的产品,而我国目前产品最大作业高度只有45m。三是绝缘型产品关键技术缺失,且应用范围窄。四是人机工程和控制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国外先进产品操作界面清晰、功能布局合理、安全指示齐全、人机交互友好,产品控制精细,速度变化平稳、冲击小,微动性良好,人员操作舒适高、安全感强。国内产品各种功能和安全设置也基本齐全,但使用的舒适程度和方便性仍不尽如人意。
目前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在国内还处于成长期,发展空间巨大,前景非常广阔。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只有多方人士共同努力,方能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加快产品技术升级。高空作业平台是一个高风险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国内企业应当借鉴欧盟等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和具体做法,加大研发力度。这样不仅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产品的档次,还可避免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具体来讲,国内企业应该从国内外产品的差距入手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在最大高度规格、底盘适应恶劣环境能力、智能化控制以及物联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
加快法规政策出台。欧美国家高空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体系成熟,管理严格,违规高空作业的成本和法律风险很高。欧美以外很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马来西亚、韩国等的劳工组织也建立了相应制度。比较而言,国内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高空作业安全管理不规范、执行不严格,高空坠落事故处理费用相对偏低。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以及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高空作业平台产业的市场容量远没有期望值。
改变安全理念和使用习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高空坠落事故人员伤亡的数字惊人,不规范高空作业的案例时有发生。如在吊车上加装一个篮框,将高空作业人员送到高空进行作业;还有在叉车上安装一个架子,高空作业人员站在架子的顶部,利用叉车的升降功能将人员送到高空;更有甚者在钢结构施工工地,高空作业人员在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从钢结构的立柱上攀爬到高空进行作业;至于用人字梯、简易脚手架等进行高空作业的状况更是屡见不鲜。
高空作业平台的生产企业有责任将安全的理念带给施工人员,为社会提供安全的、性价比高的本质安全型的专业设备。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将高空作业安全视作公共安全,通过建立必要的规范来改变人们的安全理念和使用习惯。施工组织单位则应学习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以人为本,避免各种不安全的作业行为。
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目前,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租赁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原因主要是使用方自行购买,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也就是说资源尚没有充分得到应用和发挥。相比采购而言,租赁高空作业平台能够直接降低使用成本,有效保障施工安全,提高工作效率。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一个工地只要出现一台高空作业平台,此产品就会很快在该工地上推广应用。
此外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仅靠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还不能在设备、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用户施工提供全面的支撑。如果能够有一个组织牵头行业的骨干企业,从方案设计、设备选用、技术支持人员等方面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则不仅可使资源配置更佳、项目施工更快、工程过程更安全,还能使产品开发最贴近实际,使行业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当然这还是一种新经营模式的畅想,需要行业的有识之士共同进行探索和实践。
我国租赁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高空作业车作业范围与频次不断增大。预计5年之内,国内仍将以作业高度14~20m的折叠臂式产品为主,小型化、紧凑型产品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伸缩臂、混合臂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用量少、需求少的大高度产品发展仍然会比较缓慢。为了适应用户的需求,推动产业升级,我国高空作业平台企业应该调整结构、升级产品、优化性能。
加大伸缩臂、混合臂式产品研发。虽然伸缩臂、混合臂式产品技术复杂,成本高,但和折叠臂产品相比,其使用性能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向好。目前国内主要生产厂家已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渐加大了伸缩臂、混合臂式系类产品的研发力度。
提高产品安全性。低成本、低价格的产品虽然能够实现产品基本功能,但是此类产品安全系数低,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人们对产品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产品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符合标准规范、安全可靠的产品将更具优势。
开发差异化产品。我国当前折叠臂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和我国当前产品类型单一、用户需求单一的现状是分不开的。随着高空作业产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出差异化更加明显的产品
优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相关企业可以通过选用或自行研发专用、高可靠性、高精度传感器,提高检测精度和识别的可靠性,加强控制器决策的合理性和人性化水平,解决当前智能化高空作业平台存在的功能堆积、故障偏多问题。此外,还可以将高空作业平台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系统能够自动、实时地对产品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对故障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