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单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能够去掉“两个鞍钢”的产能,可谓成绩显著。但是,站在河北经济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算作是成绩,更多的应当是反思。
“我们铁的产能已经去了3391万吨,钢的产能已经去了4106万吨,相当于去掉了两个鞍钢的产能。”22日下午,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表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下大力气去产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面临的首要任务。
单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能够去掉“两个鞍钢”的产能,可谓成绩显著。但是,站在河北经济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算作是成绩,更多的应当是反思。
河北是全国钢铁产能最多的省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钢铁企业?河北钢铁是如何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集团的?这些钢铁企业能给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这一切,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不只是把过剩的产能去掉,还要关注产能去掉以后怎么办,有什么样的教训需要吸取,今后还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这才是改革的关键。如果一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边又在制造新的供需不平衡,那么改革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2003年提出了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实质就是为了去产能。但是,实际执行结果却是钢铁、水泥等的产能从2003年的2亿多吨迅速扩大到后来的9亿多吨。即便近几年采取了强有力的压缩措施,钢铁产能仍然高达8亿多吨。
很显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可能再允许这样的现象发生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具有科学的执政理念,确保这项改革不成为短期行为。
事实上,除了钢铁、煤炭、水泥外,多数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缺乏发展目标和规划,更多情况下,只是为了眼前利益,盲目跟风、盲目发展、盲目制造政绩。以河北天威集团为例,原本是国内最大的电力设备变压器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惟一独立掌握全部变压器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但是在跟风投资了光伏、风电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成为连到期债务都偿还不了的企业,最后走向破产重组。
河北作为北京的外围地区,按理更有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和项目。毕竟央企总部大多在北京,如果河北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能够更多地从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出发,引进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而不是跟风上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其产业结构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问题。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来说,河北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得到更多来自于北京的辐射以及来自央企的发展机会。关键在于,河北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去产能,不转变发展观念,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难以达到目的。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多的工作还在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供需两侧的协调发展问题,解决好供需两侧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仅是量的平衡,还是质的提升。
正因如此,河北去掉“两个鞍钢”的产能,仅仅是满足了量的变化,而没有体现出质的提升。这不等于完成了任务,还不足以庆贺,仍需要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如何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问题?对河北,包括与河北相似的其他地方来说,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提升改革理念,可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