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包括高端装备与新材料在内的产业发展重点。《规划》提出,未来五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要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积极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规划》注重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一是强调应用示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推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开展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应用示范。二是注重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突破,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三是推动重点领域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航空产业的发展重点为:依托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技术,发展多品种航空发动机,推动市场化应用。发展航空运营新服务,建立先进航空运营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创新。
对于卫星及应用产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未来五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将迎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
为进一步推进商业卫星的发展和卫星的商业化应用,《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遥感业务卫星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发展机制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商业化发展转变。
《规划》提出,未来要面向多行业需求,开展多领域卫星综合应用示范,促进服务模式从试验应用型为主向业务服务型为主转变。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大步向前。《规划》鼓励创新。要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需求,聚焦低碳、高效、大容量,积极开展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规划》明确,要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2014年-2015年我国新接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连续两年居世界前列,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左右。《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重点。一是顺应趋势,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发展;二是推动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目前,我国用于深海领域的关键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还不到10%,相比韩国、日本95%的国产化率差距很大,这是制约我国海工装备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规划》中提出要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关键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