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汛期以来,我省多地连降大雨,考验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利器,我省这方面建设进展如何?海绵城市在防汛排涝等方面功效怎样?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探访。
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7月2日下午,南京下起小雨。记者来到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探访海绵城市的雨中模样。绕行江岛科创中心和滨江风光带,透水砖铺装的人行道,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缺口的马路牙子、下凹式绿地、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有了这些“海绵体”配置,小雨中行走无需担心湿鞋,也未看见道路积水现象。“通过‘海绵体’对雨水进行吸收储存,可缓解径流高峰,减轻管网防洪排涝压力,防治内涝,同时雨水可回收再利用。”建邺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朱丽静说,建邺区持续高标准建设海绵城市,对所有涉水、涉绿及道路广场项目做到“海绵”建设全覆盖。
2016年南京入选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将江心洲片区和丁家庄保障房片区作为试点项目进行重点打造。“这几年,江心洲在雨季中安然无恙,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海绵建设在排涝中发挥了很好作用。”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副总工程师郑宏付说,江心洲编制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覆盖全岛15平方公里,规划构建4大类18项“海绵”指标,从水系、地块、公园绿地、道路等方面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每公顷建设用地的雨水调蓄容积不得小于100立方米。
在江岛科创中心的屋顶,也有郁郁葱葱的植被,屋顶绿化面积达1349平方米。雨水经屋顶植被蓄水、净化后,通过一侧的排水管道统一收集在地下室的大型蓄水箱中。“蓄水箱可收集100立方米雨水,经消毒、过滤等操作后,最后进入清水箱中。晴天可以把储存的水调出来,用于室外绿化浇灌和景观水池的补水,大大增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率。”郑宏付说,此雨水回收装置,每年可回收利用雨水4500吨,可节水30%-50%。
老城区见缝插针建“海绵”
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如何进行“海绵”建设,是不少地方面临的难题。镇江自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在高密度老城区的实践,形成了“海绵+”模式。
镇江润江家园小区曾因地下水管存在雨污混接现象,雨天积水严重,环境也脏乱差。小区在海绵城市改造中,重新铺设了管网,避免生活污水进入雨水管网,打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部分人行道改造为透水铺装,保证暴雨径流在短时间内渗至土壤中。改造后,不仅解决了雨天积水问题,更提升了老小区环境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镇江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胡军介绍,镇江通过“海绵+治涝、治黑”“海绵+棚改”“海绵+群众诉求”等模式,将海绵改造与黑臭治理、内涝治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以及积水区(点)整治、街巷整治等融合,实现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通过试点,城市原有的36个易涝积水区得到彻底消除,同时根治了黑臭水体和城市内涝。
“老城区建海绵城市,一定要见缝插针,哪怕只是像办公桌这么大的一块地,以海绵理念对其改造,可渗水或蓄水,在下雨时都是有意义的。”在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看来,老城区打造一段透水路面、一处下凹绿地、一道断接路牙、一条植草的沟渠,都是有意义的“海绵”建设。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500多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无锡、常州、昆山等14个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内涝等水安全问题,还可以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水环境,提升水生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它具有综合效应。”何伶俊说,海绵城市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省各地正在持续稳步推进中。
胡军说,镇江设立市级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全面保障试点任务完成后,进一步加强人员配备、资金投入,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在2018-2020年,镇江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对区域海绵城市达标项目,每年投入不少于3亿元。
我省也已设定目标:到今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为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我省加强相关基础工作和技术研究,积极打造海绵城市产业链,加强海绵城市产学研用和宣传培训,培养了一批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先遣部队”。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共同让水在城市中循环,使城市更具“弹性”。( 来源: 新华日报 白雪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