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印发,提出2022年将基本完成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项目建设,2025年建成高水平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方案》明确了18项重点任务,将建立科学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共享、绿色创新的物流枢纽体系,形成基于“干支仓配”衔接融合的物流业态。
集成各类物流枢纽优势
《方案》明确,推动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供应链物流通道、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深度融合。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为厦门融入“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和跨岛发展实践提供了机遇,厦门将围绕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建设五大物流产业聚集区,加快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
根据《方案》,厦门将力争到2025年初步实现港口型、商贸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信息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协同运作,有效集成各类物流枢纽优势,建成高质量的干线物流网络,畅通铁、公、海、空立体贸易大通道,构建高质量的综合性国家物流枢纽。
厦门将统筹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整合存量物流资源,引导物流设施、企业等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制造业等融合,培育枢纽经济,助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
搭建三条干线大通道
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包括海沧港区和前场陆路枢纽,这两部分通过铁路专用线和快速疏港公路高效连接,形成统一的物流枢纽体系。
“我们将加快推动海沧港区疏港铁路支线、联络线和道路建设,优化综合交通设施网络,贯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物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着眼于搭建物流干线大通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物流服务网络,《方案》提出了对台通道、陆向通道、海向通道的建设任务。
其中,陆向通道将通过多式联运有效联接中西部地区,以陆地港、港口航线、中欧班列建设为载体,贯通中西部地区经厦门至东南亚、日韩、美洲的物流通道。海向通道则以“丝路海运”为纽带,通过“两港一航”搭建港口间运输及贸易通道,加密内贸精品航线,重点发展东南亚航线,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缝对接,做大港口国际中转,提升物流枢纽辐射能力。
优化远海码头自动化技术应用
厦门将加强海沧、前场等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跨产业融合发展和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全产业要素资源聚集,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
根据《方案》,厦门将以闽粤赣13市和闽西南5市区域物流合作、中西部合作为基础,在三明、吉安和赣州陆地港的基础上,加强与成都、重庆、西安等中西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合作,探索“一关两港”发展模式,打造多式联运组合港,促进枢纽网络协同发展。
智慧物流方面,《方案》也提出了新要求。厦门将推动物流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以及智能化、集约化的物流支撑体系,提高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远海码头自动化技术应用,加快海润码头全智能化改造工程,并逐步复制到其他传统码头,扩展5G、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在码头的运用,提升港口自动化、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厦门港口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此外,基于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厦门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厦门将大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信息服务平台,打通铁、公、水、空运输与商贸、金融数据通道,推动市场主体各方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可视化服务。
【来源:福建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