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直流型负荷和光伏电站、储能系统等直流分布式电源的数量在电网中日益增加,尤其是2021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如何提高分布式能源的稳定性成为一道必答题。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储能”的微电网组网模式异军突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月10日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鼓励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
在近日的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作为“调节器”的储能涉及“发输配用”各个环节,是解决新能源消纳、增强电网稳定性的有效方式。伴随储能成本下降,“新能源+储能”的微电网组网模式将更具前景。但是,微电网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并不唯一。
微电网不局限于“新能源+储能”
有观点认为,近两年储能产业的爆发会带动微电网发展再上新台阶,微电网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新能源+储能”;另有观点认为,促进微电网发展,储能只是途径之一,没有储能,微电网也能运行,有了储能,微电网自身调节能力会更强,与大电网互动会更灵活。
在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研究员吴潇雨看来,“新能源+储能”可以是微电网的组网模式之一,但并非只有“新能源+储能”才能组成微电网,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微电网发展的多样性,也忽略了作为微电网应满足的特征。
“微电网应该理解为由分布式电源、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系统,这定义了微电网所应包括的基本要素。”吴潇雨对记者表示,在基本要素之外,微电网形态具有多样性。分布式电源既可以是新能源也可以是传统电源,例如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产等均可作为微电网的主要电源,在这种组网模式下,传统电源的可调节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提升微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海岛、边远地区等与大电网弱连接或无连接地区,加入燃油、燃气发电等传统电源提升系统可靠性是常见的形式,例如我国浙江南麂岛微电网。
吴潇雨进一步表示,微电网可以配置储能也可以无储能,某些以传统电源为主的微电网具有足够的调节和供应能力,能够促进新能源的可靠消纳,保证频率、电压等电气量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因此可不配置储能。此外,微电网也可向多能综合供应拓展。电、热、冷、气、氢等多种能源在终端的耦合越来越常见,用户用能需求也呈现综合化特征,多能耦合互补利用对于提升用能效率、增强系统的灵活性等具有很大帮助,目前多能耦合型微电网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如我国的天津中新生态城二号能源站综合微电网、佛山冷热电联供微电网等。
微电网更需实现自平衡
吴潇雨对记者表示,从应满足的特征上来看,微电网需要具备技术、经济的双重主体特性,实现技术运行以及商业运营的独立性。
据介绍,作为技术主体,微电网要能够实现自平衡,即能够对内部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等元素进行协调运行和控制,同时作为可控整体与大电网友好交互,保证电力电量平衡以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作为经济主体,微电网运营商需要具备将微电网作为整体资源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比如参与电力交易、绿电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只有具备了上述双重主体特征,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微电网的价值。
一位不愿具名的储能行业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储能的出现强化了微电网、大电网的调节能力和调节手段,促进微电网提高了自治管理能力。但是,当前的电力系统,对储能调节能力的需求没有达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无论对于微电网,还是对于整个大电力系统,储能所能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
不过,这并不影响业内对“新能源+储能”前景的看好。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储能”的形式能最大程度实现绿色低碳能源供应,随着储能成本的降低以及微电网调控技术的提升,在满足微电网特征的基础上,此类微电网组网方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需明确发展微电网的初衷
吴潇雨认为,在“新能源+储能”组网模式日渐兴起的背景下,储能成本的下降必然会提升微电网的经济性,而一些电价较高的工商业用户将会更加倾向于通过建设微电网提升分布式新能源自发自用水平,从而降低综合用能成本,减少碳排放,提升绿电利用率。
“对于偏远地区、海岛型的微电网而言,不管经济性如何,该建的还得建。”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俊宏对记者表示,必须明确微电网这个业态到底要解决什么。是解决配售电的市场竞争性问题,还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消纳问题,或是解决局部地区供电安全性问题。
在吴潇雨看来,未来需要关注的是,分布式“新能源+储能”如何通过技术、市场机制的完善,让微电网真正成为可控主体,即可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自身运行问题,并作为可控主体响应大电网的调控指令,与大电网灵活互动。在经济性方面,能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当具有这两个“主体”特征时,才能真正发挥微电网的价值。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苏南
标签:
微电网
(免费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本网站转载于网络的资讯内容及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更正。若未声明,则视为默许。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本网站所转载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4、如有问题可联系导航网编辑部,电话:010-88376188,电子邮件:bianjibu@okci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