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矿山面临的两大困境
人口老龄化,招工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与2010年相比,60岁以上人群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而15-59岁的人口则下降6.79个百分点。
一升一降,凸显了当下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窘境。在矿山领域,这个问题更加严峻。
早在2007年,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机械化矿井王平凹煤矿,就遭遇了老龄化问题。当时该煤矿的退休工人数量就超过了4000多,而在矿生产工人只有2400多人,也就是说一名在矿工人要供养近2名退休员工。
十多年后的今天,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加凸显。矿山的一线工人中几乎没有一个是80后,全是70后、甚至60后。年轻人不愿意去矿山从事枯燥又充满危险的工作。
安全问题频发
国家矿山安监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0年国内矿山安全事故数据。其中,矿山事故全国共发生434起,导致死亡573人,同比下降19.1%和22%。尽管整体事故数据呈下降趋势,但每一次安全事故带来的都是不小的损失。
一旦矿山发生造成工人死亡的安全事故,必然要面临停工整顿,少则停工两个月,多则停工三四个月,甚至有些安全标准不达标的矿山将直接关停。这给矿场带来的是直接的、高达数亿元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安全生产始终是矿山领域的底线。解决方法便是矿山智能化、智慧化建设。
智慧矿山从概念到成为现实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矿山行业便提出了智慧化转型。在国外,美国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日本的小松(Komatsu)等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发矿区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并提出智慧矿山的概念。在国内,1999年也提出数字矿山的概念,其核心就是利用技术使机械化走向自动化,并由计算机网络对矿山形成统一管控体系。
1994年,卡特彼勒公司有2台无人驾驶矿卡在美国投入使用。1995年,小松公司1台载重77吨的矿卡在日本的一个采石场进行无人驾驶采矿试验。
2008年,日本的小松和美国的卡特彼勒等工程机械公司陆续向智利、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的矿山(主要是铁矿、铜矿等)投放了约300台大型无人驾驶矿车,累计运输矿石总量超过40亿吨。
国外矿区无人驾驶矿车实践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潜力,让国内采矿从业者对这一模式充满了信心。因此近年来,大量的初创公司涌入了智慧矿山赛道,落地了一批智慧矿山项目。比如2014年,陕煤化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1001综采工作面实现无人开采。在工作面割煤、推溜、移架、运输、灭尘等操作上实现自动化运行,达到了工作面无人作业的目的。
国内智慧矿山进展仍然缓慢是何原因?
首先,海外矿山分布较为集中,且单个矿山产量巨大,有能力整体改造,而国内的矿山分散,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改造能力不足。无人矿卡大多是作为智慧矿山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存在,其运行需要在矿山进行整体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后的环境下才能实现。而且在这类方案中,为了保证整个运输环节的安全性,对有人驾驶的矿卡是排斥的,因为人类司机的不合规驾驶行为会破坏系统的一致性,也存在安全隐患。
这也意味着,要想落地无人矿卡先要对矿区进行改造,而这将是一大笔费用。其中,矿卡车队由有人矿卡切换到无人矿的花费是大头,比如载重量300吨以上的超级矿卡,目前的市场价格在千万元级别,即便是载重60吨的主流矿卡,其价格也高达数百万元。如此昂贵的资产,对于普通矿主而言,不是说淘汰就马上能淘汰的。
其次,相比国外,国内矿山的条件更差,这表现在矿区路况差、碎石多、粉尘多。国内许多矿场依山开采,道路修筑困难,使用期又较短,因此矿区的路面大多是由碎石铺成,路况复杂,灰尘大。这反过来更容易损坏车辆部件,缩短车辆寿命。
因此国内矿山对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辆的要求比国外更高。而国内无人驾驶技术起步晚于国外,早期技术不成熟,难以适应矿山需求。
国内矿山无人驾驶,喜迎转机
首先,矿山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矿山数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发展阶段:2005年~2012年矿山总数在10万座以上,2013年至2018年受政策影响矿山数量大幅下降,2018年为5.8万座,预计未来仍保持-5%~-15%的增长率,2023年将减少至4.5万座。
矿山整体数量在减少,同时单个矿山的体量在增加。2018年中国大型矿山数量约为4324座,随着绿色矿山政策地施行,未来中国的大型矿山数量占比仍将持续提升。这为智慧矿山的推进打下了基础条件。
其次,国家也在政策方面不断推进矿山智能化进程。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而作为矿山智能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无人驾驶,得益于此前多年的技术积累,更容易快速落地,形成智慧矿山的标杆项目。
此外,无人驾驶技术不断走向成熟。2018年底,无人驾驶在资本市场爆火之后问题也开始显现,由于受技术、法律、成本等条件的制约,无人驾驶迟迟难以落地,逐渐走入低谷。此后,随着无人驾驶技术不断进步,其在商用领域尤其是矿山领域找到了落地突破口。
矿山市场达千亿级,资本相继涌入
据统计,在矿山运输领域,矿石和土方的运输有着万亿吨级市场。在这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尤其以露天煤矿土方运输市场空间最为巨大。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煤炭总产量超过81亿吨,中国煤炭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47%,已连续30年位居世界煤炭产量榜首。在这其中,中国露天煤矿开采比例从2005年的5.1%增长到2018年的25%,以平均剥采比7立方米/吨的比例计算,国内露天煤炭土方剥离无人驾驶运输市场规模大概在450亿元/年左右。
自2018年以来,陆续有自动驾驶企业在矿山实地进行测试与商业试运营,以踏歌智行、易控智驾、盟识科技为代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北方股份、同力重工等龙头矿用卡车制造商,积极推进露天矿项目落地测试及商业运营,使中国无人驾驶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需求决定市场前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装备业的不断壮大。
中国矿山企业大量的运输市场,给大型矿卡和宽体车存量带来了机遇,如今这一市场潜在价值达320亿元,另外还正以每年58.75亿元的规模不断增加。针对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明确了能源创新的15项重点任务,包括2030年要实现智能化开采,重点煤矿区实现无人化、机械化程度要达到95%以上。尤其是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露天煤矿无人化运输。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矿山自动驾驶从示范到工业应用将加速落地。
如今,全球五大矿用车供应商都在进行无人驾驶矿用车的应用与研究。通过研发,目前中国无人矿卡技术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盟识科技、希迪智驾、慧拓智能等一批技术服务商脱颖而出,为中国矿山运输产业带来了新的“春风”。
拥抱新生态,迎接新未来
当前,无人驾驶风起云涌,如业内专家所说,中国无人驾驶矿车产业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然而,目前无人驾驶矿车价格不菲,矿区环境复杂,工程实施难度大;技术、成本、规模和工程能力更是相关企业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当然,对于有备而来者,挑战即是机遇,中国制造永远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矿山智能化任重道远,国家“新基建”政策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基础设施建设,5G相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机遇。无人驾驶技术创新正在颠覆露天采矿行业,令我们对未来智慧矿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见道网
标签:
矿山无人驾驶
(免费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本网站转载于网络的资讯内容及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更正。若未声明,则视为默许。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本网站所转载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4、如有问题可联系导航网编辑部,电话:010-88376188,电子邮件:bianjibu@okci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