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市场依然集中在亚洲与欧洲。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前6个月,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89.01亿美元,同比下降27.72%。其中,出口72.91亿美元,同比下降19.05%,顺差56.7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据悉,工程机械主机出口金额61.42亿美金,同比增长1.76%;零部件出口11.47亿美金,同比下滑61.36%,造成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出口下降19.05%。
这些数据足以证明,我国传统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受限,高技术特种设备正逐步被国外客户接受。工程机械行业虽然受国内外需求影响销售受限,但行业内技术提升已经成为共识并进入加速轨道,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加速进入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显现。
产品“雷同”,技术含量低,产能严重过剩
我国“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形式,已经给工程机械出口发展留下了诟病。同行业厂家一些产品“雷同”度高,技术含量低等,对当地传统产业造成了冲击,这样就引起一些国家利用增加认证要求,提高技术堡垒,调节关税等手段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
相对于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也涌现了不少知名品牌,但其产品在国外客户的眼里统一都是“中国制造”,价格低廉,故障率高是他们对产品的总体印象。
今年上半年我国机械工业各主要分行业之间分化加剧,而未来也将延续此态势,此外整个行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工程机械和农机行业的问题较为突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机械产业若想摆脱困境,就必须要尽快摒弃单纯靠外延扩张和降价去争夺“规模效益”的竞争模式,还要在产品、服务、商务模式上不断创新。
国际化倒逼着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必须摆脱低水平“中国制造”的枷锁,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行动,如瓦轴调整结构向高端发展,配套国际化水准获得认可;玉柴联合马石油集团,积极开启国际化道路;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打造国际化标杆工厂。当然新道路的开辟更少不了一些大腕儿们的加盟,如三一重工倡导打造以信息化领航国际化,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也有其规范的“五原则”。如此看来,工程机械的国际化趋势如箭在弦上,这条道路想要走得更加长远,还得看“中国创造”的爆发力。
专家分析,工程机械作为一个强周期性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受各行业及政府资金紧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市场很难快速启动。2014年下半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仍将低迷,行业仍将在低谷中运行。但降幅趋缓,且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工程机械企业需要自我救赎,实现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
今年6月份,徐工集团300台起重机出口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成为今年全行业起重机出口*大批量订单。同时,徐工集团首个海外全资生产基地——徐工巴西制造基地竣工投产,这既是徐工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推进,更是促进中巴两国文化交流的坚强纽带。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一个强大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中国不能仰人鼻息,必须有自己的拿得出手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实现全球化、快速拓展国际市场是一个民族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工程机械行业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龙头骨干企业在成长为综合性产业集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及扩大优势产品的产能、增加出口能力方面;二是龙头骨干企业的产业链配套完善方面,通过配套园区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关键零部件的项目投资方面等;三是骨干企业通过海内外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实现国际市场的布局和国内区域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投资。
今年我国机械工业已经止住了前两年下滑的态势,实现了中速增长,正在向“制造强国”的挺进过程中,其发展动力已由靠产品产量增长支撑朝着依靠产品升级和创新服务驱动的方向转变。
目前,机械行业投资形成的大量产能释放,行业面临产能总量过剩与结构过剩的压力。而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增速下滑,抑制了市场需求,加上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及贸易壁垒的存在,工程机械行业短期内仍面临较大的需求压力,竞争环境依旧激烈。但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我国机械工业内生应变能力会逐步变强,全行业将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口增长将约为8%。
该业内人士提醒,更应该看到的是,我国工程机械企业长期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成本的大半花在进口关键零部件上,企业的利润被挤压至很小的空间;其次,我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工程机械制造集团,采购原材料时的议价能力相当薄弱,这也造成企业利润的进一步摊薄。工程机械企业需要自我救赎,着力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居安思危,做好*坏的打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知名工程机械企业销售人员表示,目前行业不景气,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有些企业也会将机器卖给原来信用评级较差的用户,而且是采用相当优惠的支付条件。但是因为现在用户手里的工程项目也不充足,导致逾期还款,甚至逃之夭夭的现象经常发生,反而给企业造成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