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只我国如此,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这样。德国却是个特例,其国内50%的电能都来自于可再生动力,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眼看不用核电和火电也能够满意需求,德国就开始了先废弃核电,再废弃火电。那么,德国剩余的电力缺口怎么补上,仍是很难确认的。
能够这么说: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法国,英国,德国等极少数国家之外,都比较依托火电。
这也就佐证了,火力发电仍然是全球最为首要的发电方法,短时间内,是无可被代替的。
2021年,全球总发电量高达28.46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65%,水电占15%,核电占1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10%。依据2021年发电方法所占的份额可知:火力发电依然是大头,一旦关停了火力发电,全球用电都将会遭到较大的影响。
在新式发电方法问世之前,火力依然是地球上最首要的发电方法。而如今,除了可控核聚变之外,再难找到其他可持续的清洁的发电方式。令人懊丧的是,距离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人类所把握的科技是否还有完成可控核聚变的一天,还真的是难说。
言归正传,我国的发电方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似,我国的首要发电方法也是火电,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
我国的水电站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总共建造了将近4.7万座水电站。占全球总数的40%左右,而宣布的电量则占全球的30.4%。按照装机容量大小来区分的话,目前在国内排名前十的水电站囊括了:国际最大的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到达2240万千瓦;国际第三大的溪洛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386万千瓦;正在建造中的估计在本年竣工的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接着就是:乌东德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向家坝水电站,装机容量77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龙滩水电站,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
糯扎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58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39.12亿千瓦时。
锦屏二级水电站,装机48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42.3亿千瓦时。小湾水电站,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90亿千瓦时。拉西瓦水电站,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2.23亿千瓦时。以上的十座水电站装机总量都在4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都在100亿千瓦时以上。
据统计,在2021年,我国一切的水电站发电总量为1.2万亿千瓦时。大眼一看,1.2万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仍是挺多的,究竟到达了万亿的规划,这也仅仅全国总发电量的14.6%。不说其他的,在2021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高达8.3万亿千瓦时。所谓的全社会用电量,就包含了一切职业的用电,可不单仅仅生活用电而已,像农业,商业,工业都包含进去了。不过,人民的生活用电占比并不高,在2021年仅有1.1万亿千瓦时。
通过对比可知:就单纯水电站所发的电量,仅仅占了全国总发电量不到二成的份额,占全社会用电量的八分之一,这肯定是不全国各行各业使,仅堪堪满意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这总不能不发展经济,只满意居民生活用电需求吧。
由此可见,我国一切水电站的发电量仍是无法满意国内用电的需求。
已然水电站的发电量达不到运用需求,那就要依托其他方式的发电。而2021年,在我国发电量构成份额中,火力发电量依然占据了绝大部分。据统计,火力发电总量到达了5.8万亿千瓦时,约为我国全社会发电量的71.13%,占第一位。风力发电量排第三,发生的电力为0.5万亿千瓦时,占比6.99%;核能发电量排第四,发生的电力为0.4万亿千瓦时,占比5.02%,太阳能发电量排第五,发生的电力为0.1万亿千瓦时,占比2.26%。
依据以上的统计可知:火力发电依然是目前我国最为首要的发电方式,短时间内是离不开的。到此为止,就该理解了,国内仅依托水电站,那发的电量肯定不行用。
与火力发电站和水力发电站相比,我国的核电站就比较少。据统计我国正在运转的核电机组有54台,在建造的核电机组有2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数为77台,位居全球第二。不过正在运转的核电站只要54座,仅次于美国的96座和法国的58座,居全球第三。
上文中,我国一切核电站的总发电量为4000亿千瓦时,当剩余的23台核电站全部投入运营之后,估计总发电量能够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逐渐缩小火电的占比,减轻火力发电站的压力。直言不讳地说,即使是77座核电站全部运转,那宣布的电量也没有进步太多。对于年用电量到达8.3万亿千瓦时的我国来说,能够用杯水车薪一词来形容。
可见,当下最为迫切的就是提高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发电所占的比重。也只要如此之举,才干削减火力发电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削减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动力的耗费量。
鉴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太大,水电站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定。找到新式发电模式已经成为落在全人类头顶的严重使命,在化石动力耗费之前是否能够找到新的发电动力事关人类未来的动力安全。现阶段,除了核电站之外,最为挨近的就是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只不过,通过全球各个科技强国之力,也没能完成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运转。也让人类开始对可控核聚变的真实性发生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