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记者来到中建三局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从挂满红灯笼的大街拐进预处理站园区,眼前的风光大有不同。
以前,武昌片区的日子污水由散布其间的3个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放。冲鼻的污水味弥漫在空中,影响周围市民的日子幸福指数。
2017年,武汉市政府开始在东湖底建筑一条大型污水地道,着力把大众的“烦恼”送走。2020年大东湖深隧建成通水。
这条污水地道最深可达地下50米,长约17.5公里,从西向东贯穿武昌片区,串联起原先的3个污水处理厂。为节省资源,建设者在老污水处理厂旁建起污水提高泵站和污水预处理站。城市日子污水必须先经预处理,才能排入地道。
“污水中的杂质许多,如果直接排入地道很简单形成淤堵。”中建三局大东湖深隧项目负责人曾利华说,“经过预处理,咱们可以将水中大于3毫米的杂质过滤掉。”
预处理站也是地道的养护点位,项目运营团队就驻扎在这里。
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预处理站站长韩霜在检修设备。(受访者供图)
45岁的叶辉是设备操作员,新年期间,他与其他两名同事组成作业小组,值了两个白班和一个夜班。每隔2个小时,三人就要轮番下到9000平方米的预处理站监测设备运营状况。作业时,他们要仔细查看每个零部件,不时用手电筒伸进管道闸口内调查状况,一次巡检大约需要20分钟。
“二郎庙预处理站是来水量最大的站点,每天约40万立方米。一旦发生阻塞或机器设备故障,就有污水外溢的危险。”叶辉说。
“不管何时,咱们都有人员值守。”中建三局湖北大东湖深隧工程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王建华说。
因为地道很长,内部的水压很大,许多关键点位很难进行人工维护。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建三局联合科技公司研宣布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它圆圆的脑袋上散布着声呐、光电和雷达传感器,从三个维度检测地道内状况。一旦发现淤积,它就会用腹部的毛刷把杂质“扒拉”下来,再凭借水流冲走。
图为深隧智能检测机器人。(新华社记者宋立崑摄)
除了养护,在城市布局杂乱的武汉,日子污水还不能“一送了之”。因为市内各污水处理厂处理才能不一,大东湖深隧的工程师们研宣布智慧运营体系,根据项目尾端北湖污水处理厂的需求进行污水输送。其他污水则根据其他污水处理厂的状况进行灵活调配,使区域内的污水得到有序处理。
工人喻成武今年新年与其他同事一道坚守在中控室,他们盯着大屏,上面不断切换着各站点、点位的实时数据。“咱们的作业是紧盯每一项数据,及时进行调整,增减排水量,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喻成武说。
通水至今,已有超越4.5亿吨污水经过大东湖深隧输出主城区,为市民带来脚下的一汩清流和一个更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