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学院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起重学院 » 企业管理 » 正文

《史记》里的扩张启示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
|
|
       司马错与张仪同是秦王朝的谋士,一次,两人在该伐蜀还是伐韩的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张仪主张伐韩,他认为:“与楚、魏亲善,也兵三川,堵住镮辕、缑氏的险塞,阻截屯留的羊肠坂道,魏国将切断韩国自南阳出兵南下的道路,楚国将进逼韩国的南郑,秦国则将往东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之郊,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之地。周室自知危急无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这样,就可掌握九鼎重器、地图、户籍、控制周天子,号令诸侯,诸侯不敢不听命,这可以建立王业。”
       而司马错则主张伐蜀,他认为现在秦国地小民贫,可以从易处着手。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的首领,而且正有内乱,趁此机会去进攻蜀国,如同豺狼追逐群羊一样,不可错过好时机。夺取了蜀国,可以扩充国土;取得了财物,可以富民整军;不伤害人民,就可以征服蜀国了。所以攻下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尽取巴、蜀之利,而诸侯不会以为是贪婪。这样,我们一动就可名利双收,而且又获有禁暴正乱的美名,现在进攻韩国,则将威胁天子;而威胁天子,这具有坏名声,未必有利,还会落个不义之名,何况这是攻伐诸侯所不愿意的,就太危险了。我请求讲明这个道理:周,是诸侯的宗室;齐,是韩国的同盟。周室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两国必定会通力合作,通过齐、赵去求楚、魏解围,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送给魏国,大王是无法阻止他们这样做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危险”。他认为,攻伐蜀国才是万全之计。
       这个历史故事正如当下的市场竞争。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一家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很难停下扩张的脚步,但什么时候是好的时机,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却是很多企业家困惑不已的重大问题。而《史记》中这则“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的故事则给了现代企业家很多启示。
       图难于易,力所能及。当企业力量还比较薄弱,还处在弱小的阶段时,要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场意外都很可能是一次灭顶之灾。如同秦国一样,要想扩张,就要攻打比自己还要弱小的蜀国,而不是拥有同盟的韩国。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实力,更有把握去攻打比自己强的对手,而且风险更小,易于获得成功。
      上兵伐谋,利益最大。正如北京三元收购三鹿,没人会说北京三元是趁人之危,反而会称赞这是仁义之举。而当时的蜀国内乱,民众受殃,秦国出兵伐蜀,不仅会轻而易举,壮大自己的实力,而且解放了人民,名利双收,诸侯各国也不会从中作梗。
       坚守道德,简单为上。秦国预谋灭韩,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会招致其他诸侯国的不满,也让秦国背上叛逆的恶名,而韩国和西东二周为了自保,必定会采取措施对应措施,最终鹿死谁手,也难见分晓,远没有伐蜀那么简单和有效。
       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想必你会从中悟出一些东西。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秦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蜀,当年十月攻下,灭了蜀国,蜀王改名号为“侯”,惠王并派陈庄任蜀国的相国。蜀既归服,秦国便更加强励殷富,从而轻视诸侯。这样的手段是现代企业可以效仿的经典智慧,这样的结局也是现代企业可望可及的。
 

移动版:《史记》里的扩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