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学院
下载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起重学院 » 企业管理 » 正文

英雄不问出自何处——管理者用人之道

来源:中国起重机械网
|
|
|
       虽说人才也分三六九等,但是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选择人才的时候,管理者一定会被这种理论所迷惑,而真正有才的人却因为出身的问题被忽略,没有才能的人却因为出身而被重用。这样的用人方法对企业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不能使人才的才能得到发挥,还会因为不当的选择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是英雄,管理者在对待下属的时候就不能论其出身、等级,只要有才能便可委以重任。这样才能够取得企业众人的信服,也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如果企业管理者太计较下属的出身,采用等级观念来用人,并认为“卑贱”或者是“有瑕疵”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那么就会使管理者走进一个用人误区。真正的用人之道,应该是根据属下的能力来委派人物,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管理者想要获得好人才,就要广纳贤才,海纳百川。“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有才能的人虽说有时候出身并不是很好,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其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而那些真正能够不计较自己属下出身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发展这些人所具备的才能,并为己所用。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中国最发达的时期,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其中自然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他虽然不是中国帝王中用人之道最突出的一位,但是却具有很多的特点:
       第一,广纳贤才。唐太宗对人才的吸收从来都是来者不拒,而且还包括了自己的敌人。在李世民征战时期,他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徐世、秦叔宝、程咬金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玄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
       第二,用人不避亲仇。作为李世民妻舅的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大功,理应封高官,但是如果让外戚掌权势必会被众人攻击,但是李世民见他有宰相之才,就举贤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魏征。魏征本是李世民仇人李建成的谋士,但是由于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还是个忠臣,所以李世民对他十分敬佩。因而它不计前仇,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并先后被李世民提拔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第三,吸收了隋朝旧臣和李渊集团的人才。从隋朝过渡到唐朝,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就使用了隋朝时期的旧臣立纲等人。并对李渊集团的人才也做了恰当的安排,在李世民公布的一个“功臣”名单中,名列榜首的正是李渊的心腹裴寂。
       第四,不拘一格降人才。惟才是用是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他不会计较人才的出身和经历。在李世民的文武百官中有一位叫常何的,常何是一介武夫,素无学问。但是在常何的上书中却提出了有理有据的二十多条见解,于是李世民便询问常何。常何说是一个穷苦潦倒的书生马周写的,李世民对马周的学问十分赏识,便立刻为己所用,并一步步提升至中书令。
       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唐太宗李世民能够不计较人才的出身,不管是敌人还是亲戚,都惟才是用,广纳贤才,才造就了唐朝的繁荣。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史考特说:“未来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优秀的人才。”这就说明,企业的管理者不要只盯着企业能够创造多少资本,而是企业吸纳了多少优秀的人才,惟有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只要管理者能够明白人才给企业带来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将眼光放在其出身之上,就可以招贤纳士,为企业所用,并创造无尽的财富。
       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干,而不是其头上的光环和气出身。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会设置一个门槛,殊不知,这个门槛把多少真正的人才挡在了门外,也将企业的发展契机挡在了门外。因此,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有机会得到一批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在竞争中出奇制胜。
 

移动版:英雄不问出自何处——管理者用人之道